不在谈判桌,也不在太平洋上,中美博弈真正的主战场到底在哪?

新世纪以来,已经取得了冷战胜利的美国是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,其综合国力超过了大多数国家,也主导着这个世界的现有秩序。

但在美国高层看来,他们的超级大国地位总是会遭到其它国家挑战。以前是苏联、日本和欧洲,如今则更有可能是中国。

实际上,中美的决斗从不在谈判桌,也不在太平洋上,那么哪里才是中美博弈真正的主战场?

一、中美竞争的焦点

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,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极快,对外贸易规模越来越大,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。

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越来越高,逐渐超过了德国和日本,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

中国2023年的GDP达到了17.8万亿美元,且未来有望GDP总量超过美国。中国的人均GDP也从2001年的1000美元,提升到了1.27万美元,达到了高收入国家水平(高收入国家并非是发达国家水平)。

在军事上,经过多年发展,中国实现了包括主战坦克、战斗机、盾舰等众多主战武器的现代化。

不仅如此,还实现了航母、预警机、两栖攻击舰等众多武器的从无到有,中国军队变得更加信息化、现代化,中国的军事实力实际上已经仅次于美国,成为了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忽视的亚太强国。

在外交上,中国积极对外拓展影响力,在国际舞台上协调热点地区的冲突,对非洲,中东和拉美国家通过贸易扩展影响力,将许多原本的美国盟友也变成了自己的伙伴。

但这些迹象,在美国看来却都是中国在“挑战”美国,美国也因此在本世纪10年代以后调整了国家战略,加强了对中国的打压力度,使得中美之间的博弈趋于激烈。

美国在政治上加强了对亚太地区的传统盟友拉拢,强化了与日本,韩国,菲律宾,澳大利亚等国之间的同盟。甚至还主动向印度示好,将其“亚太战略”拓展成“印太战略”。

在军事上,美国已经将60%的海空军力都部署到了亚太地区,强化了在所谓的“第一岛链”的军事存在,甚至在近两年来重新获得了在菲律宾使用军事基地的权力。

美国军舰和军机也经常以维护公海“航行自由”的理由,频频出现在台海和南海地区,而这是中国难以容忍的行为,涉及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。

在经济和科技上,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进行各种“反倾销”活动,并对中国的跨国企业进行了打压。

美国甚至制定了削弱中美贸易额在其贸易市场占比的计划,试图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,这对于中国的外贸出口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儿。

事实上,近年来加拿大和墨西哥已经取代了中国,成为了美国第一大和第二大贸易国。近年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确正在积极布局,试图将原本布置在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转向东南亚和印度。

不仅如此,美国还对中国加强了技术出口的限制,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,拉拢了荷兰,德国,日本,韩国等一同遏制中国。

从整体形势来看,美国与中国的博弈是多方面,多层次的,它涵盖的领域过于广泛。

而以中国当下的综合国力,还很难在这些领域反超美国。中国要想扭转局势,就必须在经济和科教领域下功夫。

二、经济博弈

中美两国国力最明显的差距,体现在经济领域。

中国虽然经济增长较快,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但与美国2023年26.85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相比,仍然存在9万多亿美元的差距。

要知道,2023年,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德国和第四大经济体日本各自的GDP也不过是4.47万亿美元和4.23万亿美元。中国与美国的GDP总量之差,比德,日两国加起来大。

而如果从人均GDP的角度分析,这种差距将会更加直观。美国的人均GDP在2023年达到了8万美元以上,比中国的人均GDP高出了将近7万美元,中国的人均GDP在全球范围内实际上与墨西哥(1.38万美元),俄罗斯(1.3万美元)和土耳其(1.33万美元)处于同一个档位。

GDP和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数据,从这个角度来看,中国确实应该抓紧时间,追赶美国。

不仅如此,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也明显落后于美国。美国以其3亿多人的体量,2023年创造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了8.3万亿美元左右。而同一年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大约是6.63万亿美元。

这意味着,美国用远低于中国的人口,消费了比中国更多的商品,美国民众的消费能力撑起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,从而也让美国在诸多零售商品领域拥有了更大的议价权,让资本市场纷纷涌入美国。

而造成中国消费市场规模不如美国的核心因素,是因为两国民众的收入水平不同。毕竟,美国在2021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经达到了5.5万美元,远高于中国2023年的3.92万人民币。

总之,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,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,民众只有富裕了,有钱消费了,才能购买更多的商品,才能扩大内需,让企业有订单,如此才能带动GDP,带动国内经济循环。但至少在眼下,中国还需要在这个方向持续努力。

此外,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和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,需要用较长的时间克服困难。

在农业领域,美国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生产,走的是典型的石油农业路线,再加上其地广人稀,耕地面积广大的特点,美国长期在小麦,牛肉,玉米,大豆等粮食种类的出口上名列世界前茅,其农业出口值也常年维持在世界前三的范围内。

相比之下,中国固然存在人均耕地面积少,地理条件限制太多的先天制约因素,但不得不承认的是,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,农业育种等领域与美国有较大的差距。

在工业领域,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。但在精密仪器,中高端光电设备,却依然面临众多技术障碍,不得不继续从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进口。

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,在于中国的科技实力还比较薄弱,许多领域的技术门槛没有取得突破。

三、科教领域至关重要

科技进步和教育事业息息相关,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有非常的影响。

中国的工农业发展水平之所以长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,根本原因在于科教实力。

根据美国参议院公布的公开信息可以发现,美国政府在2023年投入的科研经费高达7132亿美元左右,居世界第一。同一年中国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是4397亿美元,这意味着美国拥有更充足的研发资金应用于科技领域。

这还是在没有计算美国民间组织和大企业科研投入的情况下。如果算入谷歌,Sace X,微软等美国科创企业的投入,这个差距可能会恒更大。

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收入分配。同一条产业链的商品,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往往能吃到这个商品最主要的核心技术,而中国能分到的份额则要少很多。

比如,一部售价8388元的iPhone X手机,其利润大概是6000元左右,接近1000美元(2017年美元汇率)。这其中,苹果公司能独占58%左右的利润,供应手机屏幕和DRAM部件的的韩国三星公司能赚得4.7%的利润,负责供应摄影模组,储存元件,无线电接收器,的索尼,夏普,东芝等日本企业能赚得5.35%的利润。而中国厂商只能从中赚取1.8%的组装费用。

即便是国产品牌手机,其利润大头的芯片,摄影模组,屏幕也往往被美国高通,台积电,联发科和日韩摄像元件供应商所赚取。类似的情况在汽车,计算机,医疗设备等方面亦是如此。

在教育方面,中国尽管建立了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,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。但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的占比只有24.5%左右,而美国的高等教育人口占比是42%,日本是45%,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人口占比一般都在30%以上,40%以上也是常见现象。

而在高学历人才的数量上,中国比起美国,也不占数量优势。比如,截止2023年12月,美国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数量达到了350多万,而中国只有70多万。

类似的现象还广泛出现在飞行员等需要高额资金,时间投入的人才上。

中国在科技,教育方面的实力,与美国有很大的差距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而教育是发展科技的根基,中国要想在与美国的博弈中获得优势,就必须在经济和科教领域更进一步,有更大的作为,如此才能让国力获得质的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