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显示,刘敏斌涉嫌在未经董事会授权或批准的情况下,声称于2023年6月6日委任徐笑鹏(寅槐)为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(中国区)。董事会谨此澄清,有关委任无效。经董事会查询有关声称委任后股票操盘手炒股配资,刘敏斌否认其作出有关委任。
一、秦始皇与长城
长城纵贯我国北方辽阔地带,东自渤海,西至新疆,总长达20,000多公里。长城的建设始于战国时期,一直持续到明朝,多依山脉和险要地形而建,包括烽火台、女墙等多功能防御设施及堡垒。
普遍认为,长城的建设始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朝。然而,实际上长城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的中国北方。
当时战国七雄相互征战,各国为扩张领土和增强人力资源,纷纷向少数民族地区扩展。如秦国消灭了西部的戎狄大国义渠国,赵国征服了位于今内蒙古中部的林胡和楼烦等地,燕国则在将领秦开的领导下大败东夷,领土扩张了千余里,将辽东纳入燕国版图。
随着这些胜利,秦、赵、燕三国无法再北进。这不是他们不愿意,而是由于他们的国界已推至400毫米降水线附近,超过这一线农业难以为继,支持当地军队和人民生存的成本大增。
因此,秦、赵、燕三国停止了北方的扩张,并修建长城来设定边界,与北方的游牧民族隔离。这些长城后来成为秦朝长城的原型,正好位于400毫米降水线附近。
秦始皇一统六国后,立即展开南征和北征两大军事行动,南征平定了南方的百越民族,北征则是向北方游牧民族宣战。
南征活动进展顺利,尽管岭南地区条件恶劣、疫病流行,但仍属于适宜耕种的区域。秦军经过一番努力,终于将百越地区并入大秦帝国的疆域。
至于北伐,则遇到了不少困难。据司马迁记载,秦始皇决定北征匈奴,部分原因是皇家方士对他的预言:“亡秦者胡也。”尽管秦始皇较为理智,不会仅因一句预言而发动规模庞大的战争,但在他看来,匈奴是新兴的秦帝国面临的真正且最大的威胁。经过统一六国和南征战争,秦始皇已基本将所有可耕之地纳入版图,东亚大部分农民成为大秦臣民。
然而,秦始皇发现分布在三北(东北、北方、西北)的游牧民族难以征服。他们逐水草生活、流动不定,曾经一举突破秦军,攻陷城池数千座,但秦军对他们却束手无策。秦军主力一到,他们即逃离;秦军一走,他们便重新侵扰。
漠北气候寒冷,农业几乎不可为。在没有铁路、汽车的当时,驻军代价高昂。因此,汉人称匈奴地为“其地不可耕,其民不可牧”。
在秦始皇看来,忽视游牧民族不是办法,他们随时可能南下颠覆大秦王朝;同时,他也担心六国余孽、犯罪分子和不堪重压的民众逃亡漠北,这是他不能容忍的。
因此,秦始皇发起北伐,目标直指匈奴。大漠中游牧民族众多,但匈奴实力最强,相比其他游牧民族更为“固定”,主要聚居于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草原,即秦人所称的“河南地”。依靠这片富饶草场,匈奴国力在草原国家中居首位,秦始皇因此首先对匈奴下手。
他派蒙恬率30万秦军进攻河南地,驱逐匈奴出河套草原。随后,秦始皇迁移10万人至河南地,设立朔方郡,使匈奴不敢南下放牧。
击退匈奴后,秦始皇立刻开始修建万里长城。他利用秦、赵、燕三国原有长城,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,迅速完成了长城建设。秦始皇还派遣大军在长城沿线驻守,使长城既是军事设施,也是政治标志。长城代表了文明的边界,中央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分界,同时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。
秦始皇在长城的保护下,开始憧憬万世一系的大业。他未曾预见,长城的建立将对中国、漠北
乃至欧洲产生深远的影响。长城的建立,改变了全球的政治格局。
二、长城对游牧民族构成了巨大困扰
春秋战国时期,列国相争,直到秦始皇时期才实现统一。与此同时,从大兴安岭到漠北再到中亚,游牧民族也处于一种“战国时期”。匈奴与东胡、大月氏、林胡、丁零等部落一起,被统称为“胡”。
草原未曾诞生大一统帝国,部分原因在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不适合形成统一国家。
首先需了解草原民族的生活模式。众所周知,诸如匈奴、东胡这类民族是游牧民族,依靠牛羊马等牲畜,随水草迁徙。
游牧方式相较稳定的农业生产效率较低,易受自然灾害严重影响。研究显示,农业生活的家庭四口,仅需耕种2亩地。相对而言,游牧生活至少需要耕种2顷。
游牧区的气候比较严酷,与温和的汉地相比,主食的储存在农业区易于实现,即便遇到恶劣天气也能维持生计;然而在牧区,一旦发生大规模雪灾,便是灾难的开始。
游牧民依赖牛羊的肉和奶生存,一遇雪灾牛羊大量死亡,不仅肉易腐烂,奶源也会中断。这时,如果游牧民不向南进行贸易或掠夺,便难以生存。
游牧民族对非游牧产业的依赖极大,其中侵略和掠夺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。
《匈奴列传》记载:"宽时跟随畜群,靠打猎生存,危时则习惯发动战争进行侵略"。简言之,宽松时期他们会游牧和狩猎,但在紧急时刻则会发动战争、进行掠夺。
这种危机通常是指游牧民族遭受重大自然灾害,面临饥饿威胁的情况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不进行掠夺,他们难以度过严冬。因此,自战国以来,匈奴、东胡、楼烦等民族持续侵扰中原地区的边境。
他们未能形成统一的帝国,因为正常的牧业需要牲畜分散放养,而大规模的战争需要集中青壮年劳动力参战,也需要集中牲畜以保障后勤,避免在缺少男性劳动力的情况下畜群遭受损失。
大规模集中牲畜会造成草场过度放牧、牲畜营养不足,易发生传染病,也容易被敌方截获。
因此,游牧民族倾向于进行近距离的入侵,即“兔子吃窝边草”。在战国时期,由于秦、赵、燕三国各自以邻国为壑,希望将危机推给对方,自然不会将边墙连成一体。这些缝隙为游牧民族侵扰提供了机会,他们甚至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骚扰。
但当秦朝统一后,长城建成一体,游牧民族绝望地意识到,他们无法像以前那样随意抢掠了。
长城的作用究竟如何?根据专家测算,长城平均高度为
7.8米,不算特别高,且多为夯土建造,不够坚固。这样一座既矮又脆的城墙,能挡住什么?
实际上,长城虽不高,但因地势险要,非易逾越。即便人可以越过,马却难以跨越;没有马的游牧骑兵难以形成威胁。人马一起越过长城,必须破坏城墙。而游牧民族的攻城武器难以迅速拆解城墙,待城墙被拆毁时,秦军的援兵已经赶到。
此外,长城也是一个强大的通信系统。长城沿线建有许多烽燧,用于防御和传递信息,通过烟火信号系统传递各种消息。
游牧民族来袭时,守军会点燃烽火,迅速召集援兵。
长城还是一个屯兵系统,数十万边军驻守在障塞、关城和郡县,一旦边境有事,他们可沿长城快速部署,形同高速公路。
最后,长城严格控制边境交易,阻断游牧民族通过贸易获取作战物资的渠道。
这种严密的防御体系极大增加了游牧民族的掠夺成本,使得他们即使冒生命危险也难以得手。
长城虽细,却足以成为束缚漠北游牧民族的枷锁。为求生存,各小国必须内部争斗,相互攻伐。而失去河南地的匈奴,成为众矢之的,遭到东胡和大月氏的双面夹击,境况艰难。但不久后,匈奴快速崛起为一个帝国,成为草原上的主导力量,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强势君主——冒顿单于。
冒顿单于是一位传奇般的君主。最初,作为头曼单于的长子,他原本是匈奴未来的领袖。但当头曼单于与他的第二任妻子有了儿子后,便试图剥夺冒顿的继承权。因此,他将冒顿送往月氏作为人质,并后来攻击月氏,期望月氏人将冒顿杀死。然而,冒顿机智逃脱,骑快马逃回匈奴。
匈奴人尊敬勇士,头曼单于因赞赏冒顿的勇气而让他留在部落中。未料到的是,冒顿早已怀恨在心,伺机杀害了父亲及所有弟弟。
公元前209年,即秦二世元年,冒顿单于征服了强大的东胡。吞并东胡后,他又将军队转向西方,消灭了大月氏,将大月氏王的头颅制成酒碗。
当时,秦朝正处于内乱之中,无力阻止冒顿单于统一草原。秦末的混乱导致长城沿线的秦军四散。因此冒顿单于轻松重夺河南地。此后,他四处征战,消灭了26个游牧国家,实现了“所有弓箭手的国家成为一体。”匈奴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百蛮之首”,历史上第一个草原帝国。
根据游牧生产规律,匈奴本不可能长期存在。然而长城的存在改变了这一局面。突破长城需要绝对的兵力优势。只需集结数万甚至十万的兵马,就可以大幅降低向南掠夺的风险。匈奴成为草原诸族合力抢掠的依托,是他们愿意臣服于匈奴单于集权统治的主要原因。
因此,匈奴并非单一民族,而是由数十甚至数百个游牧部落组成的联合体。从考古发现来看,匈奴不仅包含黄种人,还有白种人。除了匈奴本部外,还有许多被称为“匈奴别种”的附属民族。
事实上,游牧帝国的建立大大削弱了长城的防御功能。在白登之战中,冒顿单于集结了40万骑兵,将汉高祖刘邦团团围住。在随后的汉匈战争中,匈奴经常出动十万以上骑兵进行侵略。历史记载指出“大规模入侵则大获全胜,小规模则小有所得”。
对于新兴的汉朝来说,抵御匈奴骑兵的南下掠夺犹如防微杜渐。为此,西汉不得不与匈奴和亲,通过送出女性和巨额财富以求和平,但这并未根本阻止匈奴的侵袭。
匈奴还向西域进军,几乎降服了整个中亚。西域各国被迫向匈
奴称臣纳贡。可以说,匈奴帝国的成立不仅使匈奴人富强起来,也带来了稳定。
但随着汉帝国的复兴,匈奴对汉朝的掠夺越来越困难。汉朝加强了长城的防御体系,建立了天田、堑壕、虎落、关城、烽燧、堡垒和障城的多层防御系统。
尽管如此,随着长城防御体系的完善,匈奴对汉朝的侵扰已非先前那般轻松。
汉朝深知“防贼不能放松”的道理,为了彻底遏制匈奴的掠夺,必须主动出击。在汉武帝时期,汉朝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力量,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反击。在卫青、霍去病的连续打击下,匈奴损失了超过20万人头,被迫退至寒冷的漠北,不再敢侵犯汉朝边境。
匈奴帝国的建立和崩溃都是基于军事的胜负。在汉昭帝年间,匈奴面临南方汉朝、西域、东方鲜卑乌桓以及北方丁零的多方夹击,甚至分裂为五部。在汉朝的扶持下,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,但匈奴也不得不成为汉朝的属国。
后来,匈奴经历了几次兴衰,最终在东汉汉和帝时期被窦宪所灭。
#深度好文计划#匈奴之后,诸如鲜卑、柔然、突厥、回纥、薛延陀、蒙古等草原帝国相继崛起。他们的统一与长城的存在密切相关。没有长城,就不会有草原的统一。
此外,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菲尔德在其著作《危险的边疆:游牧帝国与中国》中提出了一个有创见的观点:
“秦始皇修建长城,迫使游牧帝国将关注点转向原本不屑一顾的欧洲诸国,引发了一系列侵略浪潮。”
长城不仅塑造了游牧帝国,还使这些帝国有了扩展西征的余力和动机。当他们在中原无法突破时,便会退而求其次,向西亚及欧洲进发。在罗马帝国时期,匈奴在欧洲一度大行其道。在中世纪前期,由北魏击败的柔然人——马扎尔人引发了另一次侵略浪潮。6、7世纪,突厥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威胁到东罗马帝国,突厥可汗自称“世界之主”;到了13世纪,蒙古帝国异军突起,最终席卷了欧亚大陆。
因此,长城虽然并不高,但成功阻挡了游牧民族的入侵,并塑造了
强大的游牧帝国。游牧帝国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桥梁,最终在蒙古帝国时期股票操盘手炒股配资,将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